本文聚焦海曙区段塘街道芝江社区,该社区中青年占比高却面临邻里陌生的治理难题。随着芝江未来社区的建成,社区通过运动、社群生态等方式,解锁年轻人的“社交密码”,实现了社区治理的蝶变,激活了社区“内循环”。
在芝江社区,有一家别具特色的社区咖啡馆,它不仅是居民休闲的好去处,更像是社区活力的一个小缩影。
“再来两组!”在海曙区段塘街道芝江社区百姓健身房内,一幅活力满满的画面正在上演。90后李女士额头上沁出了细密的汗珠,她的手臂正随着私教的口令有规律地起伏着。这个开业才1个多月的健身空间里,动感单车链条转动的声音与跑步机持续的嗡鸣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奏响了一曲充满活力的乐章。六七名年轻人正利用午休的时光,在这里尽情挥洒汗水,用运动开启属于他们的健康生活。
这样充满活力的场景,让芝江社区党委书记林轰轰感到十分欣慰。芝江社区是一个常住人口达6300余人的新商品房社区,其中中青年的占比高达61%。然而,长期以来,这个社区却面临着一个棘手的治理困境——“门对门不相识”。邻里之间缺乏交流,大家仿佛生活在一个个独立的小世界里。
“我们做过详细的调研,发现70%的年轻人觉得传统社区活动‘太老派’。”林轰轰指着墙上五颜六色的社群活动海报,认真地说道,“要让‘Z世代’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就得用他们的‘社交密码’来破局。”
而随着芝江未来社区的逐步建成,一系列契合年轻人喜好的“社交密码”正被逐一解锁,就像一把把神奇的钥匙,悄然搭建起邻里沟通的桥梁,让社区的氛围逐渐变得温暖而融洽。
运动为媒打破“数字孤岛”
“年卡399元,开业活动私教体验课1元1节!”在位于晓风印月府的百姓健身房门口,两张醒目的私教海报吸引着来往居民的目光。正在指导学员的健身教练小陈满脸笑容地说:“开业首周就有多人办卡,现在我和另外一名教练,分别带了20多名学员。”
居民王超云也被这股健身热潮所吸引,她果断办好了健身年卡,并为自己安排上了课程。她兴奋地说:“以前下班就宅家刷剧,现在刷个‘段塘微邻里’小程序就能组队健身锻炼。”说着,她还展示了手机里的运动群组,社区羽毛球社刚刚结束的比赛,群里满屏都是比赛的“战况”实景,大家热烈地交流着,分享着运动的快乐。
随着未来社区的创建,芝江社区里分散的公共健身场所被一一梳理出来。潮悦南塘住户张仰东正在江上印的乒乓球室与球友们展开激烈的“乒乓争霸赛”。他擦着汗,笑着说:“以前去体育馆得跨区,现在社区里就能‘杀’两局。”通过小程序,他已经结识了20多位球友,现在就连业主群里都多了十几个约球的表情包,邻里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和有趣。
社群生态催生治理“化学反应”
在未来社区的创建进程中,在海曙区住建局和段塘街道的指导下,芝江社区带领团队积极盘活了不少闲置空间。比如,晓风印月府一楼原本的社区办公用房,如今已华丽变身为温馨的党群服务中心;芝江社区的零散空间,则被精心打造成充满活力的社群之家。
社区通过众筹“金点子”,开展“一起来营造”等活动,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群策群力解锁社区活力“元气站”。曾经那些闲置的空间,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城市书房”“社群之家”“达人议事厅”“家门口的青少年宫”等10余处“社群元气空间”,为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场所。
考虑到社区空间资源有限,团队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们在原有空间的基础上,进行嵌入式链接,让单一功能的空间实现“一屋多用”,满足多个社群的使用需求。通过错时复合利用,将原本功能单一的空间转变为多元复合空间。就像将“悦读角”嵌入“书画苑”,这样就能同时满足悦读社和书画社的活动需求,真正做到了空间共享,提高了空间的利用效率。
社区秉持“空间+社群+主理人”的创新理念来运营社群空间,大胆地让社群主理人成为空间的“当家人”。这一转变实现了从以往社区单方面管理,转变为社群主理人主导、社区辅助的共管模式。
目前,社区已成功招募到“理发主理人”“书画主理人”“咖啡主理人”等各类社群主理人25名。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空间的活力得以充分释放,社区管理的压力也得到了有效缓解。
“目前,我们已经成功组建了瑜伽社、篮球社、咖啡社、羽邻社等38个兴趣社群。平均下来,每个社群每月都会开展2至3场丰富多彩的活动。”林书记自豪地介绍道。
65岁的王幼琴阿姨便是社群生态的受益者之一。作为原小漕社区的文艺骨干,如今她在社区牵头组建了“银龄腰鼓社”,队伍已吸纳20多位成员。王阿姨满脸笑意地说:“以前总觉得商品房小区邻里关系冷淡,现在来这里几趟后就被吸引了,年轻人还热心教我用智能手机测运动数据呢。”
治理蝶变激活社区“内循环”
数据有力地印证着这场“破圈”实验的显著成效:38个社群组织,每月发起活动超百场,参与率达到60%,而且背后是年轻面孔的持续增加;物业纠纷投诉环比大幅下降;北宸府98%的物业费收缴率创下了片区新高;“社群提案制”更促成了水循环改造、门禁智能化改造等27项民生实事的落地。
“未来社区不是硬件堆砌,而是人的连接。”段塘街道城建办副主任唐锋指着“社群生态树”展板介绍说,通过“空间活化 – 兴趣聚合 – 治理赋能”的三级培育机制,已孵化13个治理型进阶社群,其中“和睦社”搭建起居业物沟通的桥梁,成为共商共议共解小区事的模范社群。
暮色降临,芝江社区灯火通明。百姓健身房里传来动感的音乐,城市书房的读书会正热烈地讨论着新书,屋顶露天茶吧的居民品着香茗,望着远处的夕阳,家门口的青少年宫传出孩童们欢快的阵阵欢笑。
这个曾经“躺平”的年轻社区,正用属于自己的独特方式,谱写着新时代温暖而和谐的“邻里曲”。
本文介绍了芝江社区通过运动和社群生态等创新方式,解决了社区邻里陌生的治理难题。运动打破了居民之间的“数字孤岛”,社群生态催生了治理的“化学反应”,最终实现了社区治理的蝶变,激活了社区“内循环”,让社区充满了活力与温暖。
原创文章,作者:Meg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3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