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不明发热,科普淋巴瘤危机 :揭开不明原因发热背后的淋巴瘤真相

个体户小邓捕鱼后突发昏迷高热,基层医疗诊断遇阻,通过医联体转诊制度,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血液科团队介入确诊为淋巴瘤的医疗救援故事。同时介绍了由该团队领衔制作的医学科普微电影《发热迷踪》,影片聚焦不明原因发热难题,穿插多个病例情节,还科普了不明原因发热的相关知识以及就医建议。

警惕不明发热,科普淋巴瘤危机 :揭开不明原因发热背后的淋巴瘤真相

有一位个体户名叫小邓,在捕鱼之后突然陷入昏迷状态,并且伴有高热症状。基层医疗在面对这样复杂的病情时,陷入了诊断的困境,传统的诊疗方法似乎走到了尽头。就在这时,通过医联体分级诊疗转诊制度,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血液科团队如同“医学侦探”一般介入了这场医疗救援。

他们先是进行了脾脏活检这一精密的操作,随后开展骨髓穿刺来进行病理溯源。不仅如此,团队还组织了多学科会诊,让不同领域的专家们进行思维的碰撞,同时借助远程医疗的科技力量。经过一番抽丝剥茧的努力,最终成功确诊小邓患的是淋巴瘤,为他点亮了生命的曙光。这场跨越城乡的医疗救援行动,充分展现了医疗团队精湛的专业力量。

警惕不明发热,科普淋巴瘤危机 :揭开不明原因发热背后的淋巴瘤真相

近日,一部由上海市科委科普专项基金支持、华东医院血液科团队领衔、华东医院血液科沈琳副主任医师联合知名导演丁兆斌执导的医学科普微电影《发热迷踪》正式上线。在这部微电影里,小邓的故事取材于现实中的真实病例。影片聚焦于不明原因发热(FUO)这一医学难题,试图揭开隐匿发热背后的生命真相。

尽管医学技术在飞速发展,但不明原因发热(FUO)至今仍是临床上难以彻底溯源的问题。肿瘤相关疾病,尤其是淋巴瘤,是导致FUO的重要病因之一。由于患者个体因素以及检测技术的限制,部分病情难以确诊,从而无法给予有效的治疗,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

华东医院血液科主任谢彦晖介绍,所谓FUO最早于1961年被科学家提出,具体是指持续或间断发热≥3周,体温≥38.3°C,经过1周以上,完整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后,仍不能确诊的疾病。随着医疗的发展,1991年专家将定义标准从检查时间缩短至住院3日或至少3次门诊就诊。

那么,哪些疾病会导致FUO呢?根据最终诊断结果,该病病因分为四大类型,包括经典FUO、院内FUO、免疫缺陷相关FUO和旅行相关FUO。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病因中,恶性肿瘤占15%至30%,其中非实体肿瘤较为多见,占比超过50%,临床上尤以淋巴瘤最为常见。

正因为如此,当患者长期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并伴随乏力、消瘦、盗汗、血沉增快、浅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警惕淋巴瘤的可能。此外,如果一般感染科、呼吸科等科室无法查明发热原因时,应前往血液科就诊,以排除血液恶性肿瘤疾病的可能。

警惕不明发热,科普淋巴瘤危机 :揭开不明原因发热背后的淋巴瘤真相

此次《发热迷踪》医学科普微电影,除了小邓的病例,还穿插了另一个病例情节。有一位退休老人持续低热,由于不想给子女添麻烦,便自行服用存积的退热药,直到病情加重才肯就医。这个病例反映了当代老年人独有的心理特征。通过双病例交织的方式,微电影凸显了医患从误解到共情的蜕变,以及高风险诊疗决策中的伦理思辨,特别呈现了“多学科联合讨论会议场景”。

华东医院院长保志军表示,这部微电影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知识空白,也为大众传递了“持续发热需警惕”的预警信号。

本文围绕个体户小邓的医疗救援案例和医学科普微电影《发热迷踪》展开,介绍了不明原因发热的相关知识和可能病因,提醒大众警惕淋巴瘤等疾病。微电影通过真实病例和多学科联合讨论场景,填补了知识空白,传递了持续发热需及时就医的重要信息。

原创文章,作者:Julia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285.html

(0)
JulianaJuliana
上一篇 2025年3月18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