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晚间在上海大宁剧院上演的《海上咏叹之夜—双钢琴歌剧精粹音乐会》,阐述了采用双钢琴为咏叹调演出伴奏的创新理念、优势,以及演出者对古典音乐走近民众的看法,还介绍了部分参演演员的情况。
上海,这座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在3月21日晚间又迎来了一场特别的艺术盛宴。当晚,一场名为《海上咏叹之夜—双钢琴歌剧精粹音乐会》在上海大宁剧院精彩上演,众多古典音乐迷们齐聚于此,沉浸在这场音乐的海洋中。
音乐会上,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选段“金币的理念”、歌剧《乡村骑士》选段“桑图莎,你在这儿?”、歌剧《唐·卡洛》选段“上帝,你将信念注入灵魂”等经典歌剧选段依次奏响,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是跳动的精灵,触动着观众们的心弦。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音乐会采用了双钢琴伴奏的形式,给观众带来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听觉享受。(王心如 摄)
那么,为何会想创新采用双钢琴为咏叹调演出伴奏呢?王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年前在一次作曲指挥系的课堂上,双钢琴伴奏教学给了她灵感。她认为,如果把这种方式引入歌剧表演的伴奏,或许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达到更完美的演出效果。于是,在2018年,她首次将双钢琴伴奏引入歌剧演出,没想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她和学生们不断努力,精心创作改编伴奏曲谱,至今已经积累了20多首曲目。王蕾还透露,他们有一个计划,就是出版双钢琴伴奏乐谱集,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和欣赏到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
音乐会的艺术指导孙启迪也是本场演出的另一位钢琴伴奏者。他介绍说,在双钢琴伴奏中,两架钢琴分别演奏不同声部,它们之间并没有主次之分。“双钢琴声场效果更加恢弘,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呈现出不错的演出效果。这种方式对于古典音乐在社会上的推广是非常有利的。”孙启迪坦言。
在谈到古典音乐走近民众这个话题时,王蕾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她认为,人的审美是需要培养的,而古典音乐是培养审美品位的基础。学习古典音乐可以提高民众的品位,通过古典音乐,音乐爱好者可以知道什么是“高雅”,无论今后从事哪种音乐,都能够借鉴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演绎和创作。而生长在艺术家庭的孙启迪则表示,学习音乐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孩子的音乐素质,要让他们多听音乐,在音乐的熏陶中成长。
参加此次演出的演员们都是成熟的专业演员,其中不少已经和国际国内知名剧院签约。王蕾作为高校音乐教师,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演出,给学生们提供更多表演历练的机会。她觉得这也是让古典音乐更广泛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
当晚演出的曲目汇集了西方歌剧中众多经典唱段,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原汁原味的歌剧体验。(王心如摄)
当晚参加演出的青年男中音歌剧演员胡斯豪是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得者,同时也是旧金山歌剧院梅罗拉计划成员,国家大剧院、上音歌剧院、德国基尔歌剧院签约独唱演员。他先后师从歌唱家周正教授和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教授。在此次演出中,他深情演唱了歌剧《乡村骑士》选段“桑图莎,你在这儿?”。这位曾在世界多地演出的青年演员认为,从古典音乐教育角度来看,中国是成功的。虽然中国拥有巨大的古典音乐潜在市场,但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还不够长,未来还应该在规范的市场化运营等方面发力,多搭建优质平台,让更多优秀的演员能够呈现他们的精彩表演。
本文介绍了《海上咏叹之夜—双钢琴歌剧精粹音乐会》在上海大宁剧院的演出情况,阐述了双钢琴伴奏的创新理念和优势,演出者对古典音乐推广的看法,以及部分演员的情况,强调了古典音乐发展需要创新形式、培养受众审美和搭建优质平台等。
原创文章,作者:Meg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2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