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在复杂国际局势下欧洲的自处以及中欧关系展开,分析了欧委会层面一系列令人费解的对华动作和表态,指出其背后受几种流行观念影响,同时提到欧洲内部已出现反思声音,强调中欧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当前风云变幻、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大背景之下,欧洲究竟该如何自处,以及中欧关系未来将怎样发展,这两个问题无疑备受全球关注。然而,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欧方近来却接连做出了一系列让人难以理解的动作和表态。
首先,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宣称,一旦美欧爆发贸易战,中国会“在一旁大笑”。这种无端的揣测和言论,完全没有事实依据。紧接着,欧盟委员会负责贸易和经济安全等事务的委员谢夫乔维奇也表示,中国电动汽车和电池制造商若想在欧盟投资,就必须做好技术转让的准备。这一要求显然有失公平,违背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
最新的消息更是让人错愕,欧委会启动了初步调查,声称要查明所谓“中国是否向比亚迪匈牙利电动汽车工厂提供不公平补贴”。这一调查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展开,难免让人觉得是在刻意针对中国企业。与此同时,在所谓“欧盟5G安全工具箱”发布5年后,调查数据显示,包括欧盟最大经济体在内的17个欧盟国家并未完全执行该内容。而且,欧洲5G网络的部署情况也明显落后于北美和亚太地区,欧洲内部对于5G发展战略失误的讨论也日益增多。
不过,也有积极的信号。西班牙在21日宣布,首相桑切斯将于下月访问中国和越南,并表示要在当前“急剧变化的地缘政治背景下”,为促进欧盟与“其他大国和地区集团”之间的和解贡献力量。这表明,欧委会层面的对华态度与一些欧洲国家、欧洲实业界以及有识之士的态度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深入剖析当前欧委会、欧洲议会等层面对华令人费解的态度背后,不难发现有几种流行观念在作祟。其一,在华盛顿的关税战威胁之下,欧方试图通过所谓“中国从美欧贸易战中受益”的叙事来转移矛盾,把祸水引向中国。其二,以维护跨大西洋关系为出发点,欧方希望通过改善、加强与中国的关系,为自己和华盛顿的谈判增加筹码。其三,部分人心态较为纠结,他们认为中国从美欧关系的摩擦中看到了发展机会,但又觉得布鲁塞尔不能让北京白白获利,所以主张更谨慎、更有策略地对待中国。其四,眼见中国产业尤其是科技实力不断发展壮大,欧方的竞争防范心理愈发严重,对已经陷入困境的“去风险”策略更是抱残守缺。
回顾过去几年欧洲的心态变化,从俄乌冲突到如今的跨大西洋关系危机,欧洲对自身脆弱性的担忧与日俱增,许多政策领域都出现了“泛安全化”的趋势。更为突出的是,欧方一些人总是下意识地将矛头指向中国,专门针对中国制定了所谓“去风险”政策,还推出了诸如“反经济胁迫工具”等一系列影响中欧经贸关系的措施。然而,人们不禁要问,究竟谁才是欧洲经济安全的最大威胁呢?
此前,一些欧洲人天真地认为,减少与中国的合作所造成的损失可以从其他方面得到弥补。但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不仅损失没有得到补偿,反而在其他方面遭受了更大的打压。事实证明,错误的决策无助于解决欧盟的结构性问题,反而会凸显其在全球竞争中的短视和被动。
值得欣慰的是,欧洲内部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反思声音。比如比利时媒体近日发文指出,中国当年通过引进欧洲企业合作实现了汽车制造技术的积累,如今欧洲在电池领域亟需借鉴这种发展路径,是时候“以谦逊姿态重走合作之路了”。而且,欧洲业界大多数务实的人都认识到与中国合作所带来的巨大机遇,他们希望继续加强和中国在科技、新能源等面向未来的领域展开合作。这些务实的声音理应被欧洲决策层所重视。
实际上,在大部分欧盟国家实质上对中国产品“难以割舍”的同时,那些和中国展开合作的欧洲国家早已从中受益。奇瑞汽车与西班牙埃布罗公司在巴塞罗那设立的合资企业,为当地创造了上千个就业岗位;宁德时代在德国和匈牙利建厂后,又携手Stellantis在西班牙建立大型磷酸铁锂电池工厂,为欧洲消费者提供了质量更优、更耐用、更经济实惠的电动车选择。今年以来,小鹏汽车和大众汽车加大了合作力度,共同为客户打造超快充网络;禾赛拿下欧洲顶级主机厂多年独家定点合作项目等,这些都让人们看到了中欧合作中蕴含的无限商机。
如今,欧洲到了需要实现再平衡的时候了。要解决欧洲的脆弱性问题,实现更好的发展,对华合作才是正确的选择,而不是背道而驰。中欧合作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简单结合,更是一种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战略抉择。在气候变化、数字安全、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上,中欧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责任。如果能在这些领域加强协作,不仅可以提升双方各自的能力,还能为全球治理注入新的活力。中国一直秉持着和平发展的理念,没有乘人之危的想法,也不会欺负他人。欧方也应该秉持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态度,与中国进行坦诚的沟通和合作。
本文指出在复杂国际局势下欧委会层面有一系列令人费解的对华动作和表态,其受多种流行观念影响。同时提到欧洲内部已出现反思声音,且部分欧洲国家与中国合作已获收益。强调欧洲应克服焦虑,与中国加强合作,这不仅关乎经济利益,更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战略选择。
原创文章,作者:Meg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2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