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家长接到老师反馈孩子在学校情况的电话后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展开,详细介绍了多种调节情绪的方法,并引导家长理性看待孩子的问题。
“XX 妈妈,今天 XX 在学校……”
瞧,来自老师的“特别关照”如期而至。那看似平和的话语,缓缓诉说着孩子今日在学校的种种表现。老师用词十分谨慎,可那隐隐约约的责备之意却还是透了出来;表面上宽容理解,实际上却暗藏着比较和评判。此时的你,只感觉自己的脸热得发烫,双手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胃里空荡荡的,嘴巴像被胶水粘住一样张不开,恨不得在脚底抠出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来。理智和情感仿佛长了翅膀,全都飞走了……
此情此景,你还能说些什么呢……
这时候,你得赶紧动用毕生所学,先来一套缓解焦虑和愤怒的小妙招,让自己冷静下来再做打算:
1. 4 – 7 – 8 式呼吸调节法:
来,跟着我一起做:
深深地吸气,持续 4 秒:1、2、3、4;
好啦,屏住呼吸 7 秒:1、2、3、4、5、6、7;
非常棒,接着缓慢地把气呼出 8 秒:1、2、3、4、5、6、7、8……
很好,重复做 3 – 5 次,现在是不是感觉好一点了呢?
2. 脱离战场:
当你感觉情绪快要像火山一样爆发的时候,赶紧告诉自己:停!我需要十秒钟来冷静一下!然后迅速离开这个剑拔弩张的环境,可以去洗手间、厨房或者任何能远离孩子的地方,让自己冷静下来。
你可以心里想着,要不洗个澡吧,让热水冲散自己的烦躁;或者看着水槽有点脏,动手擦一擦……总之,换个环境、换种氛围,也许心情就会好很多。
3. 五感接地法:
这是一种在心理疏导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它通过调动我们的五感来平复情绪,缓解焦虑和压力。其背后有着很朴素的逻辑——从心理学层面来说,它能将我们的注意力从头脑中正在烦恼的事件转移到此时此地的现场,从而实现情绪的缓解;从神经科学意义上讲,它可以刺激副交感神经系统,促进身体放松,抵消焦虑带来的生理反应。
操作起来也并不复杂:
视觉: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所以一定要在脱离当前紧张环境后使用这个方法),找出 5 个物品,认真描述它们的颜色、形状、位置等等;
听觉:用心倾听周围的声音,感受 3 种不同声音的来源和节奏,比如可能是热水器烧水时的电流声,窗外呼呼的风声,甚至是自己脑袋里仿佛脑筋炸裂跳动的嘣嘣声等等;
嗅觉:留意周围的 2 种气味,例如厨房里水果散发的果香,洗洁精那清新的香气。思考这种气味带给你的感受,以及它是如何影响你心情的。是刺鼻的味道让你感觉更烦躁了?还是电饭煲里飘出的饭香让你开始饿了,心情却变好了呢?
味觉:吃一样东西或者喝一种饮料,细细感受它们的味道和口感。比如说,上面米饭不是熟了嘛,要不就挖出来吃一口。
触觉:触摸一样物品,感受它的触感。可以摸一下柔软的布、冰凉的水,要是饭不想吃,也可以抓一下,感受它的温度和质地。
4. 情绪命名与定位法:
坦诚地告诉自己:我现在正处于愤怒、焦虑、生气、害怕、自责、无助、无奈、绝望……这些情绪之中。要知道,有这些情绪是非常正常的,而且它们都会随着时间慢慢过去的。
千万不要批评自己,别觉得自己作为家长就一定要情绪稳定,不能有脾气,这是不可能的。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大家都一样。
你还可以更进一步地想象:你的情绪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是像一根尖锐的刺,让人痛苦;还是像一团杂乱的麻,理不清头绪;又或者像一个人,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它在你身体里的哪个位置呢?是在心里翻江倒海,还是已经离开身体,弥漫在你的周围?
比如,你可以想象它就在你的胃里,像一团闪电糊糊,正奔涌上涨……
到了这个时候,也许你已经想明白了,孩子的行为、学习以及他们的某些思想,是很难预测和控制的。而且即便孩子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也绝不是短时间内就能看到明显效果的。
谁不想孩子身上能有个神奇的开关,或者有一个魔法任务清单,只要按一下开关、打个钩,孩子就能马上改掉坏毛病,完成一项新成就呢?可惜现实中并没有这样的好事。别说自控力本就很弱的孩子做不到,就算是有点自控力的家长,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到。科学研究表明,一个成年人养成一项好习惯都还需要坚持执行 66 天呢。
这时候,不妨问问自己,如果今天先不管老师电话里说的内容,不强行要求孩子马上改正问题,而是耐心等等看之后的变化,最坏的结果会是怎样呢?而且这个最坏结果发生的概率到底有多少?是万分之一的可能性,还是百分之百会发生呢?要是真的发生了,你又有什么应对方法呢?
在一连串的追问之后,再问问自己,老师说的这件事,真的有那么严重吗?如果答案还是肯定的:是的!
那就果断行动吧!给孩子上一堂酣畅淋漓的教育课!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了,祝愿每一位接到老师电话的家长,都能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
家长接到老师反馈孩子在学校情况的电话后易产生焦虑情绪,介绍了 4 – 7 – 8 式呼吸调节法、脱离战场、五感接地法、情绪命名与定位法等调节情绪的方法,还引导家长理性看待孩子问题,不要急于求成,要综合考量后再决定是否对孩子进行教育。
原创文章,作者:Gaie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2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