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渔鼓戏:从绝境到辉煌的逆袭之路

沾化渔鼓戏从面临传承困境到成功逆袭的故事。沾化渔鼓戏剧团前身曾陷入生存危机,在负责人王春贞的带领下改制并改唱渔鼓戏,通过努力排练获得首战告捷。此后,剧团不断创新,推出多部优秀原创作品,不仅在国内赢得赞誉,还吸引了年轻人加入,为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注入活力。

在戏曲的舞台上,有这样一个令人惊叹的景象:“小城里出大戏,小剧团里出精品”,而这一景象正是沾化渔鼓戏成功的生动印证。沾化渔鼓戏剧团的成功,更是为全国同类院团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借鉴经验。

重生之路

渔鼓戏,拥有着超过300年的悠久历史,早在2008年6月就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得名于主唱者怀抱渔鼓、手持简板击节说唱的独特表演形式,在山东地区广泛流传。凭借着表演内容的灵活自由和演唱方式的接地气,渔鼓戏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然而,由于渔鼓戏属于地方小戏,长期以来只能在一些小舞台上表演,难以登上大的舞台,其传承问题一度让人担忧。

曾经,沾化渔鼓戏剧团的前身——沾化吕剧团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困境。在改制之前,剧团资金严重短缺,观众大量流失,创作也缺乏活力,几乎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

“我在2005年接任沾化吕剧团团长时,情况非常糟糕。演出场次越来越少,整个剧团一年的收入只有两三万块钱。”渔鼓戏剧团的负责人王春贞回忆起改制前的艰难时光,语气中依然带着一丝沉重。

那时候,剧团的演员们为了生计,有的去蹬三轮,有的卖豆芽,有的卖服装,甚至有的去炸油条。王春贞每天都被一个问题困扰着:能不能给剧团找到一条出路?

不过,正是这种困境,激发了他和团队变革的坚定决心。

当时,剧团的一位老师傅告诉王春贞,沾化有个宝贝叫渔鼓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但由于传承人都年事已高,渔鼓戏和吕剧团一样,也到了存亡的关键节点。

就在这种异常艰难的情况下,王春贞多次对渔鼓戏进行考察学习,并毅然下定决心:对剧团进行改制,实行自负盈亏,并且将吕剧团改唱渔鼓戏!

王春贞说:“为什么要改唱渔鼓戏呢?在省内,我们吕剧唱得再好,也比不上省级吕剧团。我们只能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如果改制成功,大家都能受益;如果改制失败,所有的开支我一人承担!”

那时,剧团刚刚改制并转唱渔鼓戏,而沾化只有四位老艺人还能演唱渔鼓戏。于是,剧团成员和老艺人吃住在一起,“老艺人们手把手地教,一句一句地传授,我们就一句一句地学习演唱。”

从吕剧转学渔鼓戏,剧种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整个沾化渔鼓戏剧团来说,已经没有了退路,唱好渔鼓戏并唱出名气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在如此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背水一战的王春贞和他的团队硬是一句句、一幕幕地排练出了完整的作品。在老艺人的悉心指导下,他们不断抠细节、做提升,努力把作品打磨得更加完美。

小城渔鼓戏:从绝境到辉煌的逆袭之路

王春贞(中)在排练现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转机很快就出现了。

在2006年举行的中国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上,成立刚一年的沾化渔鼓戏剧团首战告捷。他们的作品《审衙役》获得了7项大奖,总分排名第一。

2006年4月29日,这一天,王春贞永远都不会忘记。

那一天,不仅是沾化渔鼓戏团的重生之日,也是渔鼓戏的重生之时。

破圈之路

有作为才会有地位,有生命力才会有市场。初战告捷让沾化渔鼓戏剧团在省内站稳了脚跟,但这远远称不上成功。王春贞深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吸引观众,才能在市场中立足。

他常常对团队说:“我们不仅要传承传统,还要让传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们的郑板桥三部曲虽然是古装戏,但我们演古说今,这就是它的生命力所在。”

为了保证持续的作品输出,沾化渔鼓戏剧团组建了一支年轻且富有创造力的创作团队。他们深入挖掘沾化地方文化,将渔鼓戏的传统元素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了一批既具有地方特色又符合现代观众审美的优秀作品:

2009年,剧团排练的郑板桥系列剧之二《追龙缸》,再次荣获“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大赛的“优秀剧目奖”,沾化渔鼓戏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2011年,郑板桥系列剧之三《打板桥》再次登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大赛的榜首,实现了“三连冠”。

2017年,作品《老邪上任》一经推出,就凭借曲折动人的剧情、诙谐幽默的表演和渔鼓戏独有的唱腔,赢得了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并于2019年5月23日一举摘得十八届戏剧类“群星奖”。

近年来,沾化渔鼓戏更是佳作不断:《今夕何夕》取材于《唐传奇·义侠》,讲述了晚唐时期的一段恩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发人深省;《煮海》则是戏曲舞台上第一次呈现“盐文化”的剧目,作品以“盐”为媒介连接起历史与今天,借“盐文化”精炼深化主题,整部剧作既具有传统戏曲的生动魅力,又不失现代审美的新颖感,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

小城渔鼓戏:从绝境到辉煌的逆袭之路

渔鼓戏剧照

这些原创作品不仅在本地演出时场场爆满,还多次受邀参加全国性的戏剧展演,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今夕何夕》更是受到国际舞台的邀约,即将成为首部走出国门的渔鼓戏作品。沾化渔鼓戏和他们的剧团也因此成为地方戏剧院团中的一匹黑马,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破圈之路。

更令人欣喜的是,沾化渔鼓戏的成功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关注。一些来自顶级学府的年轻人纷纷加入剧团,为剧团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带来了前沿的理念。

王春贞说:“当初剧团只有20多人,现在我们发展到40人左右,一年演出300场左右。与其说我们拯救了渔鼓戏,不如说渔鼓戏拯救了我们!”

传承之路

沾化渔鼓戏剧团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变革与坚守的故事。通过改制实现自我管理,通过原创作品推陈出新,通过坚守初心传承文化,剧团在小城市的小剧场里实现了大发展,成为地方戏剧院团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典范。

沾化渔鼓戏剧团的成功,不仅为全国同类院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个小城里,一出出精彩的大戏正在不断上演,而沾化渔鼓戏的故事,也将继续书写下去。

小城渔鼓戏:从绝境到辉煌的逆袭之路

渔鼓戏获得群星奖

本文详细讲述了沾化渔鼓戏剧团从困境中重生,通过创新破圈,最终走上传承发展之路的历程。剧团在负责人王春贞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不仅让渔鼓戏这一地方小戏焕发出新的活力,还为全国同类院团提供了宝贵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原创文章,作者:Nerit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860.html

(0)
NeritaNerita
上一篇 2025年3月2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