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重新养自己”,背后藏着怎样的成长密码? 当年轻人开启“自我养育”模式,人生会有何不同?

本文围绕年轻人“重新养自己”这一现象展开探讨,分析了其背后的意义、引发的争议,阐述了“重新养自己”的方式和要点,还对家长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提出了建议。

在当下社会,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悄然出现:当年轻人开始“重新养自己”,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和意义呢?

年轻人“重新养自己”,背后藏着怎样的成长密码? 当年轻人开启“自我养育”模式,人生会有何不同?

所谓“重新养自己”,它代表着一个重要的转变。曾经那个在生活中还不能完全独立、依赖他人的自己,如今已然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大人,拥有了主宰自己人生方向的权利。这一现象也深刻地反映出,年轻人的主体性正在逐渐觉醒,他们开始真正意识到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他们心中怀揣着一份期待,渴望按照自己内心的意愿重新去生活,想要去探索原生家庭之外的广阔世界,看看那个世界是否如自己所想象的那般美好。

新加坡心理学专家陈永康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对自我进行二次养育。简单来说,就是要用自己一直以来渴望被爱的方式去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往往处于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我们总是在心底期待着有一天父母能够改变,用不同的方式来给予我们关爱。然而,与其一味地等待父母给予我们所需要的肯定和确认,倒不如我们自己主动行动起来,去满足我们内心深处那个“孩子般”的需求。

“我”该成为怎样的我?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对于“重新养自己”这一现象,也有人提出了质疑。他们觉得在二三十岁这个年纪才开始“重新养自己”是不是太晚了呢?而且在即将进入婚恋、生子等人生下一阶段的时候选择重新成长一次,是否存在不负责任的嫌疑呢?这些讨论确实有其合理的地方。但是,人生的道路漫长而悠远,能够度过一个快乐、自洽的一生,始终是我们生而为人最为重要的追求之一。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重新养自己”或许是一些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情感、物质匮乏的年轻人寻找内心丰盈与平静的一条可靠路径。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该成为怎样的“我”,还需要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适应现实环境,根据自己的能力去行动。例如,在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商家各种各样的营销话术所迷惑;在激励自己不断追求进步的过程中,要避免让自己陷入焦虑和内卷的怪圈。

人们常说“爱人如养花”,其实爱自己也是同样的道理。从松土、播种、浇水,到抽出枝条、美丽绽放,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地付出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我们日复一日地坚持和用心呵护。当下,社交平台上涌现出了许多关于“自我成长”“重新养自己”“自己爱自己”的教程和记录。然而,这些千篇一律的内容并不能真正帮助我们开出属于自己的“姹紫嫣红”,反而有可能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来收割“韭菜”的工具。所以,我们要按照自己的心意,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方式,持之以恒地投资自己,这样才能邂逅那个更加美好的自己,这才是成长真正的意义所在。

此时,家长们也不必因为孩子们“重新养自己”而感到心寒。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一现象,与其将其视为孩子们对父母的挑战和不满,不如把它看作是他们想要更好地融入社会、进入真实生活的一次有益尝试。家长们应该理解并接纳孩子们成为一个乐观、向上、不内耗的自己。

本文深入探讨了年轻人“重新养自己”的现象,阐述了其背后反映出的年轻人主体性觉醒的意义,分析了这一现象引发的争议以及正确的实践方式,同时也对家长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给出了建议,强调年轻人应从实际出发,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投资自己,实现自我成长。

原创文章,作者:Meg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441.html

(0)
MeganMegan
上一篇 2025年3月20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