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为乡村振兴留住希望

本文围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展开,阐述了乡村小规模学校存在的现状、“撤点并校”带来的问题,分析了办好此类学校的必要性,并从理解“必要”和解决“办好”两方面提出落实政策的建议,强调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对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意义。

刘诗麟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这一举措迅速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关注与热烈讨论。在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进程中,如何合理平衡教育资源,将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切实办好,成为了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所谓乡村小规模学校,通常是指那些生源不足100人的乡村小学和教学点。近年来,随着农村出生人口数量的持续减少,以及学龄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乡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为了更好地适应学龄人口的流动趋势,乡村学校的布局迎来了新的调整,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撤点并校”。具体做法是撤销生源数量极少的小规模学校以及那些几乎没有学生的“空心校”教学点,同时把学生“合并”到周边的乡镇或县城学校去上学。这样做确实能够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规模化办学,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然而,随着“撤点并校”工作的不断推进,一些新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迫切需要我们予以关注并妥善解决。

不可否认,与城镇学校相比,乡村小规模学校存在学生人数较少、师资配置相对薄弱、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单纯从教学质量这一方面来评判,乡村小规模学校确实很难与城镇学校相抗衡。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乡村小规模学校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许多乡村学生对乡村天然的田园风光、熟悉的老师和同学有着深厚的情感依赖。而且,在农村有父母或亲人的陪伴和辅导,他们更倾向于就近入学,去距离较远的学校上学对他们来说并非是最佳选择。此外,孩子就近上学对于不少农村家庭而言,省去了在学校附近租房等额外支出,有效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由此可见,如果在推进“撤点并校”的过程中只追求速度,而不考虑实际情况,就会违背教育的本质和初衷,导致这项原本是“为孩子好”的举措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于城镇学校来说,如果农村生源大量涌入,而教育资源的建设速度却跟不上学生流入的速度,那么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城镇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场地是有限的,生源大量增加后,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学校需要加强师资力量,同时,宿舍、食堂以及各类硬件教学设施都需要进行改造和提升。所以,“撤点并校”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撤”的过程,更在于“并”后的建设工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既精准回应了当前乡村教育面临的难点问题,也对“撤点并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可谓是正当其时。要落实好这项政策,需要从“必要”和“办好”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充分理解“必要”的含义。“撤点并校”并非是单方面的事情,它涉及到农村家庭、乡村学校等多方主体的利益。在决定是否有必要“撤”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孩子的上学路程、求学意愿、家庭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全面衡量小规模学校撤销的利弊。对于那些有必要保留的学校,要根据生源情况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调整;对于确实需要撤销的学校,要妥善解决好乡村学生的流向问题,将撤校给孩子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另一方面,要解决“办好”的问题,确保留在乡村的学生“有人教”“教得好”。当前,制约乡村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痛点是乡村教师的流失。要留住乡村教师,就必须实实在在地加大对乡村学校的投入。比如,在职称评定方面予以倾斜,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让他们在工作中获得职业价值感和幸福感,从而留住他们的心。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乡村小规模学校与乡镇学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必要统筹好这两类学校的建设,均衡教育资源的布局,让学生既能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又能在乡镇学校获得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

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不仅仅是为了留住校园里的琅琅读书声,传承乡村的教育和文化,更是为了留住乡村的人气和活力,为乡村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本文围绕中央一号文件中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这一政策,深入分析了乡村小规模学校现状、“撤点并校”的利弊,指出办好此类学校的必要性,并从理解“必要”和解决“办好”两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强调其对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意义,呼吁重视和落实相关政策以推动乡村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

原创文章,作者:Julia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296.html

(0)
JulianaJuliana
上一篇 2025年3月20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