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孤独症的特征以及面孔识别异常在其社交障碍中的重要性,着重讲述了我国科学家发现携带Shank3基因突变的比格犬表现出类似孤独症患者的面孔识别异常,通过多种实验手段探究该基因突变犬的面孔认知异常,为孤独症研究提供了实验证据和体系。
孤独症,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神经发育疾病,它有着鲜明的特征,其中社交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是其主要表现。在人类丰富多彩的社交活动里,面孔识别能力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帮助我们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迅速找到熟悉的脸庞,让我们可以和朋友、亲人进行轻松愉快的互动。同时,它还如同一个敏锐的情绪探测器,能让我们感知他人的喜怒哀乐,从而更好地融入复杂的社交环境。然而,这种面孔识别的异常情况,被科学家们认为是孤独症患者出现社交障碍的一个重要神经认知基础。
在此之前,由于一直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科学家们对于孤独症的面孔认知障碍方面的了解十分有限。尽管他们已经鉴定出了近百个孤独症高风险基因,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不清楚某个特定的基因突变是否会导致出现类似孤独症患者那样的面孔识别异常现象。
不过,近日我国科学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他们发现携带Shank3基因(这是孤独症的高风险基因之一)突变的比格犬,表现出了和孤独症患者类似的面孔识别异常情况。这一发现为研究面孔识别的神经机制以及寻找相应的干预方案,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动物模型。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4月3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发表。
△Shank3突变犬偏好房子,而野生型犬偏好面孔;野生型犬偏好同类面孔,而突变犬没有这种偏好。
该研究显示,家犬在经过长期的家养驯化过程后,获得了卓越的面孔识别能力,所以家犬成为了开展这项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之一。研究团队运用了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包括面孔偏好的行为实验、眼动追踪实验以及皮层脑电记录等,从基本的面孔识别加工和面孔分类加工这两个方面,深入探究了Shank3突变犬的面孔认知异常情况。
研究结果发现,这种基因突变犬在面孔偏好的行为任务中,表现出对房子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对人脸和同类犬的面孔则毫无兴趣。眼动追踪的实验结果更是进一步证实了这种异常的行为偏好。另外,在皮层脑电记录分析等研究中,这一基因突变犬同样显示出了异常现象。
△眼动分析表明Shank3突变犬对面孔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减少。
这项研究为揭示Shank3基因突变如何导致孤独症面孔识别缺陷,进而引发社交障碍提供了有力的实验证据。同时,它也为未来深入探究孤独症的遗传和神经机制搭建了不可或缺的实验体系。
本文围绕我国科学家对携带Shank3基因突变比格犬的研究展开,介绍了孤独症面孔识别异常的背景,阐述了研究过程及发现,该研究为孤独症面孔识别缺陷的成因提供证据,搭建了深入研究孤独症遗传和神经机制的实验体系,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原创文章,作者:Julia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1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