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墩遗址稻田出土:为世界稻作农业起源添重要证据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的皇朝墩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包括遗址的发现过程、主体构成,重点阐述了在该遗址发现上山文化时期水稻田这一重大成果,以及其对研究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关系和稻作农业起源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在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的皇朝墩遗址现场,考古工作人员周东亚正和同事们专注地推进着考古工作。周东亚介绍道:“在发掘过程中,我们会根据土质土色的不同变化来划分地层,以此判断地层年代的早晚,并且做好详细标记。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

皇朝墩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关键,它位于金衢盆地西侧、衢江北岸。202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衢州市基础建设进行考古前置调查工作时偶然发现了该遗址。随后,在2022年底对其进行了全面勘探。到了2023年至202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对皇朝墩遗址展开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十三五”以来,国家文物局积极实施“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旨在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2024年9月,国家文物局召开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上通报了3项重要的考古发掘成果,其中一项便是在皇朝墩遗址发现了第一处上山文化时期的水稻田。

上山文化意义非凡,它是浙江的文化之源,如同中华史前文明探索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世界稻作农业起源的重要篇章。在上山稻作文化的滋养下,浙江地区逐渐孕育出灿烂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最终形成了区域文明中心——良渚文化。生业模式的发达促使文明不断演化与进步,最终推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

经过考古勘探确认,皇朝墩遗址主体由2处台地及1条环壕组成,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它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上山文化中晚期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环壕聚落遗址。考古发掘显示,遗址内台地与壕沟经历过多次修整,二者形成了较为明确的互动关系。而且,遗址台地及环壕中的上山文化与跨湖桥文化层位联系极为紧密,器物演化也呈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为探讨上山文化与跨湖桥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材料。

在遗址环壕东侧,有一片低洼区域,其平面呈不规则形,面积约1.5万平方米。考古工作者对该区域进行了系统钻探和植硅体分析,发现了高密度的水稻植硅体。结合其他证据,基本能够证实在上山至跨湖桥文化时期,这里已存在大规模的水稻种植行为。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西考古工作站站长张森介绍说:“目前现存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位于浙江省上山遗址群,而皇朝墩遗址是上山文化所发现的第二十二个遗址点。它的发掘有力地证明了上山到跨湖桥时期水稻田的存在。”

皇朝墩遗址与其东侧所发现的水稻田区域,以及西侧发现的古水塘、古河道区域,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生态格局。这为进一步了解上山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的选址、布局以及聚落形态演变提供了重要材料,是聚落考古学研究的一大收获。

在遗址发掘过程中,考古队通过田野勘探、植硅体分析、考古试掘、测年确认等一系列“寻找稻田”的考古流程,为找寻早期水稻田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林留根表示,上世纪70年代,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了7000年前的稻谷,而衢江区皇朝墩遗址发现距今约9000年稻田,这是史前稻田的重大考古发现,具有深远的意义。

可以说,皇朝墩遗址的古水稻田是迄今世界发现年代最早的水稻田,它刷新了学术界对史前稻田和稻作农业发展的认知,完善了上山文化稻作农业起源的证据链,更有力地证明了上山文化在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夯实了上山文化的价值内涵,对上山文化遗址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围绕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的皇朝墩遗址展开,介绍了其考古发掘历程,重点阐述了在该遗址发现上山文化时期水稻田这一重大成果。这一发现不仅为研究上山文化与跨湖桥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新线索,还完善了稻作农业起源的证据链,对世界稻作农业起源研究和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意义重大。

原创文章,作者:Nerit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0719.html

(0)
NeritaNerita
上一篇 2025年4月3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