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中国家训: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本文围绕中国家训展开,作者结合自身研究经历,阐述了家训的内涵、形成原因、作用,以及其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强调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家训继续发挥作用。

作者韩昇,带来了著作《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该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家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中国家训: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清明时节,总是勾起人们的缅怀与追思之情,在这其中,大家深刻感悟着生生不息的血脉传承。这种传承,在家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而放大到整个民族亦是如此。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既有过繁荣昌盛的辉煌时期,也遭遇过无数的艰难险阻,但始终能够自强不息、绵延不绝。这背后的重要原因,便是家风、家教、家训所形成的一股强大暖流,在民族内部不断涌动。这些朴实无华的家训,源自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人类祖祖辈辈经验与教训的结晶。它就像一位无声的导师,教导人们分辨善恶,明白取舍,进而成为人们行为的规范。

由于对家训的深入研究,我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阅读了大量的家谱。这些家谱往往开篇就有立家的格言,后面详细记载着治家的原则。从家庭的基本礼仪规矩,到立志、砥砺、知书、达礼、勤俭、谦和、兴善、除恶等各个方面,涵盖十分广泛,这就是我们如今统称的“家训”。除了正式的家谱家训之外,古人的家书、信札、童蒙教材,以及诗文、典籍等,虽然并非专门的家训著作,但其中也包含了许多教人处世的劝诫之语,内容生动且富有启发性。

从实践中领悟出来的智慧,只有回归到历史之中,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和精髓。无数的家训,其实都围绕着“仁义礼智信”的“五德”文化展开。那么,为什么中华文化特别强调仁和礼呢?自周朝以来,中国进入了典型的农业社会,其基本的生存形态是聚集性定居,这与游牧民族或航海民族居无定所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世世代代居住在一起,人们就必须相互关心和爱护这个群体,做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这便是仁的体现。当聚居的人越来越多,就必须确立人与人之间纵向与横向的关系,每个人据此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是礼。只有从民族的特点及其演进的历史角度去看,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仁的关爱和礼的秩序在家训中的重要意义。

家训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例如,许多老宅子的大门上高悬着“耕读传家”的牌匾,这其实是在教导子女要学用结合。出身官宦世家的司马迁,少年时期家里就让他边耕边读,20岁时更是让他徒步行走,在长途跋涉中感受社会。中国地域辽阔,各地风俗民情和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国家在制定统一政策时,如何找到平衡点常常让执政者深思。司马迁正是有了这样丰富的经历,才能够洞彻国情民情,进而写出伟大的历史著作。

家训教导人们要内外兼修。对内,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深入洞悉当下的局势,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提前预判未来的变化,这样才能在社会中适者生存,甚至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越规矩的境界。对外,我们要融入社会,就必须遵守规则和礼仪,懂得为人处世之道。对内的修养和对外的修行,归根结底就是乾坤二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无论世道如何变化,在困厄之时我们要有不可逾越的底线,在顺利之时要懂得与他人分享美好。

为人处世的根本道理并不深奥玄虚,而是淳朴易懂,因此能够成为被广泛认同的“常识”。当大家都遵循这些常识时,就会形成主流的社会风气,古人称之为“民风”。家教家训所熏育出来的家风,从我们儿时起便一生相随,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向善前行。这些年来,我在学术研究之余,先后出版了《家训一百句》,这本书收集整理了许多家训故事并予以解读;还有《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它依人生各个重要阶段分类阐述了家训良知。这些书籍收到的读者反响让我深刻感受到,大家越来越重视传承千载的家训与文化传统。讲述古代家教家训的故事,对新时代家教家训的形成无疑有着巨大的帮助。

当然,中国古代家训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在如今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都在进行大创新的时代,我们必须对它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家训继续在我们的人生航道上闪耀光芒。

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国家训的内涵、形成背景、作用以及在当代的价值。作者通过自身研究经历和诸多事例,揭示了家训对个人成长、社会风气形成的重要意义。同时提醒我们在新时代要正确对待古代家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这一传统文化瑰宝继续发挥作用,引领人们向善前行。

原创文章,作者:Edwa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0439.html

(0)
EdwardEdward
上一篇 2025年4月3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