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修辞学中的“渐进法”和“突降法”。详细阐述了“渐进法”的概念、作用及应用实例,同时介绍了“突降法”的定义、效果和相关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揭示了这两种修辞手段在演讲和写作中的重要性。
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全上古三代文卷一〇)里,引用了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的内容:“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钱先生敏锐地指出,其中“佳”“丽”“美”文字上的变化,是作者刻意为之。这种造句相同却选字各异的方式,目的在于避免重复和呆板。
钱先生认为,此类句法如同拾级增高,就像李商隐《楚吟》中的“山上离宫宫上楼”,或者唐彦谦《寄同上人》里的“高高山顶寺,更有最高人”。西方词学将其命名为“阶进”(gradation)或“造极”(climax)语法。钱先生还诙谐地用“每况愈上”来说明文章写作中的这一修辞手段。接着,他旁征博引,给出诸多例子,其中为读者所熟知的是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的内容:“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詘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剃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司马迁连续用了四个“不辱”和五个“受辱”,“事归一致而词判正反,变化以避呆板”,钱先生觉得这是“每下愈况”。无论是“每况愈上”还是“每下愈况”,其实都是西方修辞格中的climax,钱先生将其译为“造极”,现代修辞学上一般译为“渐进(法)”。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钱先生在这里似乎只关注到了“渐进法”在行文中“变化以避呆板”的作用,而未提及它能达到的更多效果。
Climax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阶梯”(ladder)。它指的是将所说的话语或表达的思想,如同攀爬楼梯一般,一步一步向上,不断增加分量,从而达到增强语气、鼓动情绪、说透问题的效果。作为一种修辞格,“渐进法”在演说和写作中被广泛应用。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凯撒大帝的名言“Veni, Vidi, Vici”(我来,我见,我征服);又如培根《论读书》中的警句“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者”(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此处用王佐良译文)。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也有体现:“斗争是他得心应手的事情,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恩格斯在这里连续两次使用了“渐进法”——“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和“尊敬、爱戴和悼念”,很好地增强了语气、鼓动了情绪。
一般来说,“渐进法”需要攀爬至少三级“楼梯”,但也并非绝对。在演讲和写作中,攀爬得更高、不只是使用单词而使用句子的“渐进法”也不少见,这种用法通常被称为“结构上的渐进法”(structural climax)。例如,在温斯顿·丘吉尔那篇著名的《在下院通报敦刻尔克撤退成功的演讲》中就有典型例子:“……我们要坚持到底,我们要在法国国土上作战,要在各个海洋上作战。我们的空军将越战越强,越战越有信心,我们将不惜一切牺牲捍卫我国本土,我们要在滩头作战,在登陆地作战,在田野、在山上、在街头作战,我们在任何时候决不投降,我们饥寒交迫,我们所有由英国舰队武装和保护的海外帝国也将继续战斗。直到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到了,新大陆将挺身而出,以其全部力量支援旧世界、解放旧世界。”从这段演说中,听众或读者能深切体会到丘吉尔铿锵有力的语言和慷慨激昂的情绪。在修辞上,丘吉尔巧妙地运用了长短结合、层层递进的“渐进法”,句子由短到长、由简单到复杂,错落有致,富于变化,避免了呆板。也许从英语原文更能体会其精妙:… We shall go on to the end, we shall fight in France, we shall fight on the seas and oceans, we shall fight with growing confidence and growing strength in the air, 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 be,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and even if, which I do not for a moment believe, this Island or a large part of it were subjugated and starving, then our Empire beyond the seas, armed and guarded by the British Fleet, would carry on the struggle, until, in God’s good time, the New World, with all its power and might step forth to the rescue and to the liberation of the old.
除了“渐进法”,西方修辞学中还有“突降或突降法”(Bathos and Anticlimax)。如果说“渐进法”是为了在演讲或写作中“增强语气、鼓动情绪、说透问题”,那么“突降法”则是为了营造幽默诙谐和讽刺讥诮的喜剧效果。“突降”一词同样源自希腊语,意为“深处”(depth),它指的是将所说的话语或表达的思想的分量一步步减弱,由重要到次要,由庄重到平庸甚至轻浮,以达到幽默诙谐或讽刺嘲弄的效果。
自十八世纪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戏谑模仿希腊作家朗吉努斯(Longinus)的著名文章《论崇高》(On the Sublime),撰写“论诗歌中的突降技巧”(On Bathos: Of the Art of Sinking in Poetry)一文后,“突降”就成了文学批评家常用的批评术语,用于表示文学作品中无意的格调跌落:正当作品格调力图变得凄楚或激昂或升华时,作者却因行文过甚而弄巧成拙,致使作品的格调一落千丈或变得浅薄可笑。M. H.艾布拉姆斯在《文学术语词典》中指出,口号“为上帝,为祖国,为耶鲁”就是“突降法”的例子,因其在重要性上依次降落,在效果上达到了幽默戏谑。艾布拉姆斯还列举了文学作品中的两个例子:托马斯·格雷在《祭爱猫之死》(Ode on the Death of a Favorite Cat)中,对爱猫偷捕金鱼不成反遭落水身亡之灾,严肃地插入一句道德评论:“什么样的女人心灵才蔑视金子?什么样的小猫不喜爱鱼?”(What female heart can gold despise? What cat’s averse to fish?)从female heart到cat’s aversion用的就是“突降法”,读者读到此处会不禁发笑。另一个例子是,在《唐璜》中,拜伦用突降法降低了唐璜之父自诩的英勇气概:“父亲名约瑟,自然也是尊称唐,/他是一个纯粹的西班牙贵族,/论家系代代是正统的哥特,/从未被摩尔或犹太血统所玷污;/从未见比他更好的骑士骑上马,/或骑上马又下来的,我敢打赌;/就是这贵人生了我们的唐璜,……”(《唐璜》第一章第九节,查良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15页)“从未见比他更好的骑士骑上马, 或骑上马又下来的”(A better cavalier ne’er mounted horse,/ Or, being mounted, e’er got down again.)也是“突降法”的运用。蒲柏本人也是在诗作中使用“突降法”修辞手段的高手,比如在《书翰之二》中,他写道:“先了解自己吧,且莫狂妄地窥测上帝,/人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类自己。他愚昧地聪明,拙劣地伟大,/位于中间状态的狭窄地岬:/他要怀疑一切,可是又知识过多,/他要坚毅奋发,可是又意志薄弱;/他悬挂中间,出处行藏,犹豫不定,/犹豫不定,是自视为神灵,还是畜牲;/犹豫不定,是要灵魂,还是要肉体,/生来要死,依靠理性反而错误不已;/想的过多,想的过少,结果相同,/思想的道理都是同样的愚昧荒懵:/思想和感情,一切都庞杂混乱,/他仍放纵滥用,或先放纵而后收敛;/他生就的半要升天,半要入地;/既是万物之主,又受万物奴役,/他是真理的唯一裁判,又不断地错误迷离,/他是世上的荣耀、世上的笑柄、世上的谜。”(《王佐良全集·英国诗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年版,231页)蒲柏在这里劝人要“知己”,最后一行诗用的就是“突降法”,说得风趣、爽脆、机智。
还有一个例子来自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的名著《米德尔马契》:“当乔治四世还统治着温莎宫、惠灵顿公爵还是首相、文西先生还做着古老的米德尔马契自治市市长时,娘家名字叫多萝西·布鲁克的卡骚本太太到罗马去度蜜月了。”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子结婚时,作者提到当时大大小小的当权者,从乔治四世到惠灵顿首相再到文西市长,这是用“突降法”营造出幽默诙谐的气氛,借此挖苦了女主人公的无知和虚荣。
需要指出的是,与“渐进法”不同,“突降法”不需要至少攀爬“三级楼梯”,很多时候只需要深入“两层地面”即可。总之,“渐进法”和“突降法”作为修辞手段,常被演讲者和作家运用,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文围绕西方修辞学中的“渐进法”和“突降法”展开论述。先通过钱锺书先生的观点引出“渐进法”,介绍其概念、作用及在不同作品中的应用;接着阐述“突降法”的定义、效果和在文学作品中的实例;最后对比二者特点,强调它们在演讲和写作中的重要性和独特魅力。
原创文章,作者:Ambitiou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0322.html